当前位置:首页 > 教师发展> 文章

大班了,贴纸要不要?

发布时间:2022/6/23 21:03:07 作者:admin 浏览量:689次

一、案例背景

幼儿园会用贴纸奖励孩子,一般采用五角星、印章,积累到一定数量之后兑换小礼物,大班幼儿自主性较强,喜欢挑战和尝试,更倾向于精神方面的奖励。我们发现贴纸已经满足不了大班幼儿对奖励的期待了,有时还会有幼儿直接拒绝贴纸奖励,这也对其他同伴有或多或少的影响。

一天,有位小朋友在自己的表征本上记录了自己对贴纸的想法:我不想要贴纸的奖励了,总是发贴纸很没意思!我想要体验一次不睡觉的奖励。他的表征内容的分享引发了一场孩子们对于贴纸的激烈讨论——贴纸要还是不要呢?孩子们想要以及需要什么样的奖励呢?

二、案例实录与分析

1. 我们对奖励的讨论

欢欢:我家有更好看的贴纸,幼儿园的小花贴纸不好看。

阿旭:我喜欢老师给我发的贴纸。

栩栩:我长大了,不需要贴纸了。

菡菡:又想要贴纸又想要其它奖励。

     班级里的孩子分成了两派,一派认为不要贴纸,一派认为要贴纸。

两个派别

原因和想法

“要”派

家里的贴纸和老师发的不一样

喜欢老师发的贴纸

想要贴纸也想要其它奖励

“不要”派

家里有更好看的贴纸

长大了不要贴纸了

老师给我太多贴纸了

孩子们通过集体投票、思维小地图记录,少数服从多数的方式达成共识:我们又想要贴纸,又想要其他奖励由此,形成了我们奖励公约的约定一:我们需要贴纸和其他奖励

2. 其它奖励是什么

云溪:我想当一次小老师。

欣宜:我想在幼儿园看电影。

翊宸:想要老师给我做个皇冠。

墨可:把玩具带到幼儿园来玩。

阿旭:想排队的时候做小火车头。

  奖励也不是一致通过的,在讨论中,孩子们意识到有些奖励是可行的,有些奖励是不合适的,例如打电话让家长第一个来接,可能要插队;例如带零食来幼儿园,会影响小朋友吃饭,都不太合适。

  

  还有一些讨论后不适合的奖励,例如不吃饭、不签到、让老师到家里来打扫卫生、不吃点心、不想上幼儿园、带零食来幼儿园、天天玩沙水等等。      

3. 贴纸和奖励怎么选?

菡菡:我又想有贴纸又想有其它奖励。

孩子的这个想法老师并没有立刻答应。

君君:我哥哥就是又有蝌蚪币又可以兑换奖励的。

于是,老师便请他回家采访哥哥有关蝌蚪币的问题。我们知道了蝌蚪币有1元、5元、10元等形式,表现好累计多次可以兑换玩一次乐高、给植物洒水、棒棒糖之类的奖励。

在分享后,孩子们觉得,在我们班贴纸=蝌蚪币,也达成了我们奖励公约的公约二:贴纸兑换奖励。

4. 怎么得到贴纸?

    孩子们认为,认真参与锻炼、做操、会整理玩具、唱歌好听、不迟到、上课坐椅子坐端正、帮助别人搬椅子、吃饭不掉米粒、签到、点心打卡、照顾植物等等行为可以获得贴纸,并将可以获得贴纸的行为绘画了出来。   

通过师幼讨论,我们对可以得到贴纸的行为进行了进一步的总结分类,除了遵守规则,帮助别人和学会新本领也可以获得贴纸,得到了“三角图”。

教师帮助孩子梳理讨论可以获得贴纸的行为,主要分为三类行为,第一遵守规则,第二帮助他人,第三学会新本领。我们也达成了约定三:遵守规则、帮助他人、学会新本领可以得到贴纸 

5.几个贴纸可以兑换奖励

在活动初期,我们和孩子们共同商讨,决定了:10个贴纸可以兑换奖励,但在活动进行了一段时间后,孩子们之间逐渐有了不一样的声音:

阿章:我吃饭一直掉米粒,都拿不到贴纸,太困难了。

若水:我都兑换了好多好多贴纸了,我的贴纸本上都快贴不下了,这也太简单了。

针对10个贴纸兑换奖励难不难的问题,孩子们展开了一场辩论赛。

        辩论赛:10个贴纸兑换奖励简单还是难?

正反双方

理由和想法

正方(简单)

会打包被子

一直很认真锻炼

天天都睡着觉

总能在20分钟吃完,而且不掉米粒

反方(难)

吃饭一直掉米粒

老是迟到

睡不着觉

……

辩论赛后,觉得10个贴纸兑换奖励太简单的孩子占了多数,并随着活动的不断推进,孩子们得到的贴纸数量不断在增加。我们达成约定四:20个贴纸兑换奖励

最后,我们形成了一份属于大二班的奖励公约:1、我们需要贴纸和其它奖励2、贴纸兑换奖励3、准守规则、帮助他人、学会新本领可以得到贴纸4、20个贴纸兑换一个奖励

教师的思考

片段一:迟到统计

迟到,是我们班存在的一个共性问题,那怎么才能不迟到呢?孩子们进行了七嘴八舌的讨论。

阿恒:看看教室里老师在不在。

小源:老师说迟到了就是迟到了。

小豪:可以像签到一样,迟到也有签到。

小豪的想法得到了孩子们的一致认可。准备好纸、笔、手表带到教室门口,自己看时间,超过8:10到教室门口即为迟到,需在记录单上签字。到教室后再由迟到统计员进行统计。

迟到统计问题一:可以把每个小朋友名字圈出来点数,有些小朋友的名字写的太近了,不认识字,会圈错。

解决方法:左上角写上日期,中间每个小朋友写上名字的时候分开一些,统计员根据名单再次统计。

迟到统计问题二:怎么样可以清楚一些?

解决办法:绘制表格可以像签到表一样迟到也有表格”。

迟到统计问题排队的小朋友太多了,签字的速度可以快一点吗?

解决办法:画好签到表,在第一数列写姓名,后面的列写学号代替写名字

迟到问题统计四谁迟到的次数最多?

解决办法:做一张周表统计,迟到的那天打叉,没有迟到的那天打圈。  

片段二:贴纸统计

每天放学前,教师提醒幼儿对今天可以得到贴纸的行为进行表征记录,并进行贴纸兑换,对孩子良好的习惯做正强化,复盘自己的进步。每个孩子都会用不同的符号和表格进行记录,有只记录当天内容的日表,也有记录一周内容的周表。师幼共同讨论,合作绘制了周表和日表的思维小地图,归纳总结了周、日表的共同点和不同的地方

在贴纸兑换一段时间后,孩子们中又掀起了一阵比较贴纸数量的热潮。“我有34个贴纸了!”“我带了小动物还兑换过奖励了!”那到底是谁的贴纸数量比较多呢?孩子们用不同的方式开始了贴纸统计。

在个人统计结束后,孩子们又有了新的问题:一组里谁的贴纸数更多呢?通过观察模仿班级里的各类图表,每组幼儿统计了小组的贴纸数量图表。

教师在幼儿进行了小组贴纸数统计后,对全班幼儿的贴纸数进行了连续记录。 

我们在统计中发现有三个孩子的贴纸数一直都很少,这也引发了新的讨论和思考。

5. 奖励可以不一样吗?

老师:你们为什么没有贴纸呀?

可可:我天天迟到,拿不到贴纸,也没有奖励。

阿源:爸爸喊我的时候我不起床,爸爸在吃早饭的时候我玩玩具。

云溪:我吃完饭,铃声早就响了,我一直拿不到吃饭的贴纸。

在了解到这些孩子的想法后,我们又把问题抛回给了孩子——“他们一直拿不到贴纸,大家可以帮帮他们吗?孩子们争先恐后的发表了自己的想法。

阿豪:只要他们今天比昨天早来幼儿园就可以有贴纸吧?

安邦:吃饭也是,只要不是最后一名,他们也都可以有贴纸。

菡菡:对的,只要他们有进步就可以有贴纸。

翊宸:老师之前也说过,每个人都有值得被肯定的地方。

在和孩子们讨论总结后,我们对约定三进行了补充:有进步可以得到贴纸。

在对奖励公约进行完善后,热心的孩子们也帮助同伴,共同制定了一份进步计划,并监督同伴好好记录、坚持不迟到,努力获得更多的贴纸。

教师的思考

1. 幼儿经验获得:

核心经验:自我管理相关经验:统计

在发现同伴没有贴纸的时候,幼儿都愿意主动帮助同伴,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,共情能力得到提升。

2. 教师指导策略:

  幼儿对于自身行为的认识、班级规则的理解,到共同讨论制定完善规则,是有一个不断深入的发展过程的。在活动中,我也不急于干预,跟随儿童的视角、追随孩子的脚步,更多的是作为一个观察者、引导者的角色。

二、案例反思

     陶行知先生说:生活即教育,教育来源于生活。孩子的一个小小牢骚引起了班级的一系列讨论,教师的支持与引导,帮助幼儿走完一段温馨的成长之旅。在这个过程中,教师也获得了很多感悟。

1.关注幼儿的生活情感需求——做个贴心的老师

在班级公约中,表现好的孩子可以获得贴纸,但是获得贴纸很难,或者说获得贴纸的途径比较单一,幼儿在适应班级规则中,可能会出现不配合的情况,教师及时关注孩子的情绪情感,和孩子共同讨论,引导孩子去解决问题,制定完整的班级奖励公约,满足孩子的生活情感需求。当孩子们纷纷表示对没有拿到贴纸同伴的同情和心疼,为同伴发声“只要进步就可以拿到贴纸了吧”,并监督同伴不迟到、守规则,教师应及时抓住教育契机,完善奖励机制。教师同时还要思考,该活动奖罚机制是否合适?是否会破坏孩子的内驱力?本次活动是个集体活动,评判标准是否适合每位孩子?关注和促进每一个孩子的进步和成长,孩子经验的累积和情感品质是开展班本活动的根本。

2.尊重幼儿的课程主体地位——做个放手的老师

孩子们是有思考的行动者,在课程中孩子的主体地位不可动摇。我们会发现,当孩子占据主导位置时,我们的课程多么有生命力。幼儿自发展开讨论,对结果进行梳理总结,使对奖励公约的经验得到螺旋式的上升。贴纸不想要?换别的奖励;总是拿不到贴纸?讨论出其它的奖励方法;10个贴纸兑换太简单了,那就20个!例如在要不要贴纸的这个问题上,有的孩子更喜欢家里的贴纸,不想要幼儿园的,有的孩子认为学校的贴纸更漂亮。那我们可以讨论让更喜欢家里贴纸的孩子选择其它的奖励,换个方式激励他在幼儿园的生活和学习。30个幼儿在课程中思维的碰撞是课程最精彩也是最核心的瞬间,交流、讨论、画图、投票、统计、归纳……必须建立在幼儿的思考之上。

3.支持幼儿的记录总结归纳——做个有数据的老师

孩子有记录的习惯之后一定要继续坚持下去,我们会发现,孩子们的思维图从普通的“发散图”到“刺猬图”到“一日流程图”再到“三角图”,这当中离不开老师的指导,但更多的孩子们自己在思考问题的答案,教师要做的便是支持孩子的记录和总结,帮助孩子把想法归纳出来,能让孩子做的尽量放手给孩子完成,复杂繁琐的教师可以自己统计,看看哪些孩子在一个阶段里进步大,哪些孩子进步比较慢的,需要平时重点关注。幼小衔接指导中提到,幼儿的素养准备和吸管准备很重要,其中素养准备包括阅读的习惯,倾听的习惯、良好地生活习惯、体能准备,这些资料也可以在以后的家长会分享中用,帮助家长更快地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进步,为幼小衔接的生活准备打基础。

参考文献

[1]教育部基础教育司《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(试行)解读》[M].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.2002.

[2]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.《3-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》[M].首都师范大学.2012.

上一篇“爱的小屋”建成记

下一篇别有“洞”天

版权信息:南京市百家湖幼儿园 地址:江苏南京秣陵街道 电话:025-52105567 邮编:211100 管理登录

备案号:苏ICP备2021048345

苏公网安备 32011502010427号

网站建设:南京裕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