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教师发展> 文章

“印”迹
中二班“留住秋日色彩”班本活动

发布时间:2022/6/20 13:08:24 作者:admin 浏览量:1479次

【案例背景】

秋天的大自然给予幼儿最直观的感受便是落叶纷飞,在主题活动开展前、中期,老师和孩子们总会背着帆布包,装下在幼儿园里寻找到的秋天印记——落叶。叶子成了孩子们秋天里最好的玩伴。老师和孩子们一起感受树叶的轮廓造型、叶脉特征并用画笔记录下树叶的模样。秋天短暂,树叶的多彩该如何珍藏?因此,我们开展了本次班本活动,留存植物本色,感受大自然的色彩美和树叶多姿的造型美。

拓印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之一。孩子们喜欢的印章、参加的各种创美印画……均运用了拓印技术。本次活动中,以敲染艺术为活动载体,以问题为活动探究方向,孩子在一次次尝试中发现问题、解决问题,最后共同完成一幅秋叶敲染画卷。

【案例实录】

植物印染,主要是围绕敲染艺术进行。树叶敲染活动一共有以下五个步骤:收集树叶、准备工具、敲打叶片、清理残渣、浸泡固色。初步了解敲染的方法,我们的活动如火如荼的展开啦……

初准备——寻找适宜秋叶,探索固定方法

孩子们迫不及待地在幼儿园里收集各种各样的树叶,孩子们很欣喜地伸出小手向大家展示自己的树叶。 

艾玲:瞧我的叶子都是小嫩芽,是嫩绿色的。

小万:我的叶子是在地上捡的,他们都已经干枯了,皱巴巴的。

小芮:我找到了不同形状、不同颜色的叶子,它们都很漂亮。

棉布、叶子已就位,孩子们用手、积木、塑料玩具、筐等工具进行第一次敲染,但并不是很顺利。初步探索后,孩子们集中交流,讨论自己遇到的问题。

凯言:我的叶子一敲就碎了,棉布上都是随渣渣。

俊辰:我的叶子没有碎呀,你的叶子太干了,没有水份。

妹妹:我的叶子不听话,我一敲它,它就“跑”走了。

季然:我的叶子也是移来移去,后来我用手固定住,它就不跑了。

小轩:敲到手怎么办,手会很疼的。

孩子们畅所欲言,我围绕孩子们的表述总结,发现这次探索我们主要遇到的是以下两个问题:

1.为什么有的叶子会碎还敲不出颜色?2.敲打的时候叶子老是跑怎么办?

针对这两个问题我们开展探究活动。

探究一:叶子的筛选

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猜测:在地上捡的枯树叶易碎,敲不出颜色。那怎么区分枯叶与绿叶呢?这次我们采用的是小组探究的方式,每组放两盘混合树叶和记录表,孩子通过看看、摸、揉、扯的方式感受两者的区别。 

大华:我一看就能看出来啦,弯弯的叶子肯定是没有水份的。

季然:我用手像搓毛巾一样搓,把叶子里的水份搓出来了,这肯定就是新鲜叶子。

俊辰:我用手捏一捏、扯一扯,容易碎的就是干叶子。

改变我们传统的教授模式,孩子们通过多种方式自由探索,亲身体验,形象直观地了解干枯叶和新鲜叶的区别。

探究二:叶子的固定。

第一个问题解决后,我们很快进行了第二项探索。不少孩子提出了用双面胶,乳胶、透明胶固定,在日常生活中,孩子们有使用各种胶的经验。这和他们的已有经验有关。哪一种胶最合适呢?孩子们先猜测可行的胶,再根据猜测分组,汇总实验结果如下:

固定方式

粘贴位置

敲击后结果

双面胶

树叶内侧与布相连

无汁液

乳胶

树叶内侧与布相连

有汁液,颜色较浅

透明胶

树叶外侧与布相连

有汁液,颜色明亮

三种不同的胶固定并敲染相同时间,发现透明胶从外侧与布相连接,敲染后布上有汁液且色彩明亮,此固定方式最合适。

再尝试——削弱敲击噪音,增强出汁速度

解决这两个问题,我们很快进行第二次尝试。

敲染才刚刚开始,不少孩子捂着耳朵,大声地喊叫:“这敲打的声音太吵啦!”有的孩子为了能够成功一只手捂住耳朵,一只手仍在用力敲打,但结果不敬人意。

凯言说:“这太难了,敲半天也只有一点点。”

俊辰说:“是呀,而且这声音太大了,老师有没有减小音量的好办法呀!”

敲染后,孩子们集体讨论,主要有以下两个问题:

1.敲击的时候噪音太大了。2.敲了很久也只有一点点颜色印在布上。

围绕此问题,我们进行以下探究活动。

探究一:场地的选择

怎样才能削减噪音呢?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展开讨论。有的说放塑料盒里,有的说下面垫许多面纸,有的说到户外敲,还有的说到地垫上敲。实际操作是检验猜测最好地办法,绕他们的猜测,孩子们自由分成三组实验。

孩子们集体分享发现,面纸、塑胶地、地垫都能够减小噪音,这三种材料有什么共同特征呢?孩子们找寻三者相似之处,总结出:它们的材质都较软,软的物品垫在布下能够减小噪音。孩子们还补充:由于面纸面积较小且容易移动,考虑到我们棉布较大,最终我们确立的方法为:户外塑胶地和地垫。

探究二:出汁的速度

围绕“为什么只敲染出一点点汁液”这个话题,孩子们展开热烈地讨论。

凯言:我觉得不同的叶子出汁的速度不同。

季然:树叶还没有喝饱水,需要把叶子放在水里,再让它喝会儿。

小芮:菜汤的颜色是绿色的,把叶子放进热水里。

我提取出孩子的主要观点,设计以下实验:同种叶子分别放在清水、热水、盐水里一小时,浸泡同等时间后进行敲染,5分钟后观察三片叶子的敲染情况。结果发现浸泡后叶子出汁的速度:盐水>热水>清水。因此,我们将拓染的叶子均浸泡在盐水里。

三探索——选择合适工具,敲染完整色彩

一次次地探索后,这次孩子们敲染出大部分的汁液而且部分能够看出叶子的形态,但是我们还想要再精美些。

这次我们发现了以下几个问题:1.敲染区域布上有乱七八糟的线。2.叶子敲染的不够完整。3.叶子发黄了也能出汁。

探究是解决问题最好的方法,我们围绕发现的问题进行以下探究。

探究一:工具的适宜

从前期几次敲染活动中发现,孩子主要选择的工具有:木制积木类、塑料玩具类、罐头类这三大类,我将这三种工具敲染的作品放在一块请孩子们对比欣赏,发现它们间的不同。

工具类别

硬度

底部造型

敲染结果

木制积木类

坚硬

光滑、平整

色彩均匀

塑料玩具类

较软易变形

凹凸不平

色彩深浅受玩具凹凸影响

罐头类

坚硬

外圈凸出

色彩有乱七八糟的线

小万:我发现只要有凸起的地方,颜色就会比较深。

大华:我觉得是因为我们敲击的时候凹陷的部分没有碰到棉布,导致有些区域没有颜色。

一诺:我们选的材料要光滑,没有凸起的部分,就不会有乱七八糟的线了。

孩子们细致地观察能力和有理有据地推理和分析,已悄然得出答案:坚硬且敲击接触面光滑、平整的木制积木最为适宜。

探究二:敲染的完整

孩子们分析叶面残缺的可能性,有的说:敲得时候只盯着一块区域敲,有些部分没有敲染;有的说:敲得时间太短,要再坚持一会儿;还有的说:叶子粘在上面我也不知道哪些地方没有敲染成功。

集体讨论解决办法,大家达成一致:通过看布的背面确认是否敲染完整,若叶子区域内布仍白色的地方,说明没有敲染成功,仍需继续。

探究三:树叶的色彩

在每次敲染前的树叶准备中发现,很多孩子有固有认知,认为黄了的叶子一定是枯树叶。

除了探索解决问题,科学绘本中我们也能找寻答案。我通过绘本阅读《为什么树叶会变色》,和孩子一起了解叶子变色的秘密,知道叶子的颜色和色素有关,绿色→叶绿素,黄色→胡萝卜素,红色→花青素。

小插曲——查阅固色资料,保持色彩持久

这次的敲染初见成效,我们敲染步骤进入清洗阶段,洗完之后,发现颜色变淡了,这是怎么回事呢?

原来最后还有一项很重要的步骤:浸泡固色。这可把我难住了,我这一块的经验为0,这次我请出“外援”:网络查询资料、询问身边有经验的人等,我对常见的家庭固色方式有了初步了解。

实验是检验真理的标准,我们通过科学探究“固色的秘密”,更好地了解哪种方式能够更好地固色。

我准备了以下七种不同的水:洗洁精水、盐水、冷水、白醋、热水、洗衣粉水,孩子们大胆猜测哪些水不会把颜色洗掉,有的猜:“只要有泡沫的水就会掉色。”有的猜:“除了冷水和热水,其余都会掉色。”还有的猜:“只有冷水不会被洗掉。”可问题又来了,季然问:“敲染的叶子深浅有区别,我怎么才能判断它是否能固色呢?”听了季然的话,大家沉思。的确,光看棉布的深浅误差较大,实验结果的准确性较小。

我提议:“我们可以看水的颜色呀,浸泡揉搓后,水变颜色了,即为不固色;水未变色,即为固色。”

大家纷纷同意,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猜测自由分组。每组都有一张小组记录单,孩子们先讨论商量猜测可能性,再进行实验,实验后记录结果。

实验结束后,小组长带着本组的实验记录表向大家分享结果。我将其记录在“固色实验汇总表”中,得出以下结论:盐水和白醋均可固色。

编号

材料名称

幼儿猜测

实验结果

1

洗洁精水

×

2

盐水

3

冷水

×

×

4

白醋

×

5

热水

×

×

6

洗衣粉水

×

×

在一次次以问题为导向、有针对性的探究后,我们有了一个大胆地想法:决定共同完成一整幅三米长卷,从固定树叶——选敲染工具——敲染——清理——固色,均由孩子来完成。由于工程浩大,每天我们吃完午饭后,将布铺在地上继续敲染,吸引了很多来往散步的哥哥姐姐。孩子们热情的介绍,并主动地为哥哥姐姐提供工具,哥哥姐姐也加入到我们的敲染活动中来。

【案例分析

本次班本活动主要分为三个阶段:感受各种各样的拓印艺术、探索植物拓染艺术和动手制作拓印工具。此次“印”迹项目活动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由问题导向为基础的深入探究活动,幼儿重点探索植物拓染艺术。 

一、欣赏传统文化,感受拓染的悠久历史。

传统艺术的美离幼儿的生活较为遥远,但是通过幼儿能够接受、接触的物体和表达方式,感受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。用最简单的方式和工具完成一幅拓染作品,幼儿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艺术的美。

二、组织小组式探究,形成合作的多样模式。

在本次活动中,幼儿有许多小组化的探索。如:双人、四人、全班的拓染;探究固色的材料等等,幼儿在小组中不断磨合,从以自我为中心向合作探究式互动,幼儿体验到与同伴齐心协力的愉悦感和成功感。

三、挖掘教育资源,发现隐藏的教育价值。

在此次活动中,老师要善于抓住孩子的问题点,发现隐藏的教育价值。如:孩子询问老师为什么叶子的颜色不一样时,教师运用故事的方式,和幼儿一起了解叶绿素、胡萝卜素在叶子里的秘密;孩子们敲击时声音太大时,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寻找解决办法,将孩子们提出的猜测一一实验,最终获得在软的上面敲声音会变小;当幼儿发现清洗后的颜色掉色后,教师和幼儿一起探寻固色的方法……

【案例反思

一、课程前思考与价值判断

活动开展前,我围绕幼儿发展的价值、幼儿园资源的运用、拓印课程开展的原因、拓印课程的探究方向和幼儿对拓印运用的初印象五个方面进行思考。

(一)幼儿发展的价值

活动前,我对本次活动进行初步预设,针对活动内容适合符合本年龄段孩子的学习特点,是否能够达成本阶段孩子发展目标进行分析。

1.对标《指南》,分析孩子目标达成情况

领域

对应目标

社会

敢于尝试有一定难度的活动和任务。

科学

1.常常动手动脑探索物体和材料,并乐在其中。

2.喜欢接触新事物,常问一些与新事物有关的问题。

3.能感知和发现植物的生长变化及基本条件。

艺术

欣赏自然界和生活环境中美的事物时,关注其色彩、形态等特征。

2.回归幼儿,关注孩子学习品质发展

以儿童为本的项目活动,以孩子为主体,更好地提高孩子学习品质的发展。

1)积极主动,不怕困难

探究的内容选自于孩子们感兴趣的事物,抓住孩子想要留住秋天色彩的美好愿望而展开一系列的探究活动,有了此基础,孩子们始终能够保持相对积极主动地状态,对问题解决和探索有十分强烈的渴望。

问题一个个接踵而至,孩子们没有望而却步,积极地应对挑战。俗话说“办法总比困难多”,迎难而上在此次活动中是最令人惊喜地地方,孩子们不怕困难,积极想办法的精神令人感动。

2)认真专注,敢于探究和尝试

活动的顺利进行离不开孩子们一次次的尝试,在尝试中发现问题,在探究中解决问题,是本次活动最大的收获。孩子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,体验探索的乐趣。

(二)幼儿园资源的运用

本园是园林式的幼儿园,在幼儿园内有丰富的植物资源,植被充足、地理位置不一,都为幼儿接下来的观察与探索做好物质基础准备。同时,幼儿园引进了一批“秋日盒子”的工具,老师和孩子们总会背着帆布包,装下在幼儿园里寻找到的秋天印记——落叶。叶子成了孩子们秋天里最好的玩伴。由于幼儿园植物多样,有冬日生长的树、四季常青的树、秋日凋落的树……有了幼儿园的资源支持,激发孩子内心留住秋日叶子色彩的强烈愿望。

(三)课程开展的原因

1.大自然的馈赠

秋天的大自然给予幼儿最直观的感受便是落叶纷飞,树叶红中带绿、绿中带黄,有着它特有的调色规律。神奇的大自然随着季节的变化,树叶也展现出了它的千姿百态。水分的不同,树叶可分为干枯和新鲜;光照不同,同种树叶呈现出的颜色也各不相同;不同的树木叶子的形态也不一样,有针形、扇形、雨滴形、爱心形等。

2.中华文化的传承

拓印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之一,它是对雕刻的或石刻的表面的手工复制品,现如今被广泛用于复制各种文化时代的多种浮雕;复制石刻图案,拓印一是凹陷之刻痕,二是凸起之浮雕;拓印有以下五种基本方法:扑墨拓法、蜡墨拓法、响拓法、镶拓法、擦墨拓法。本次我们探究的是拓印艺术里的敲染。

(四)幼儿对拓印运用的初印象

虽然拓印艺术较为古老,看似和孩子的生活离得很远,但回顾幼儿的周围,发现拓印就在孩子的身边,如:孩子感兴趣的印章;玩色游戏的手掌拓印、蔬菜拓印等活动,都是运用“拓型”的方式,本次活动相比之下不同的是:除了拓叶型,我们还要想办法拓叶色,这些美好的初印象,让孩子对活动更加感兴趣。

二、课程实施路径指引

(一)基于儿童立场,课程向“有趣”生长

1.追溯缘起,顺应儿童

课程主题的确定、内容的来源,均为教师观察幼儿的对话、行为表现、已有经验等做出价值定位后的结果。课程的缘起建立在孩子兴趣与需要的基础上,再进行课程目标、线索方向等制定。

2.聚焦活动,对话儿童

项目活动中,每一次活动的开展是建立在和儿童交流讨论的基础之上,与儿童对话,聊感兴趣的事、论探索中的问题、谈新的想法,活动建立在了解儿童发展需要的基础上。

3.碰撞互动,支持儿童

一次次探索后,教师均会组织集体交流分享,给予师幼间充足的时间进行思想火花的碰撞,交流中有意见不同的争论,有想法一致的默契,问题再一次次的讨论中迎刃而解。在此期间,教师只需要做孩子的支持者。

4.研究活动,点燃儿童

问题切入、猜测、实验探究、得出结论,每一步都在慢慢点燃孩子求知的火苗。科学探究除了查询资料,最好的办法即为实际操作、亲身体验。研究型的探索活动激发孩子求知欲望,学习品质进一步发展。

(二)聚焦问题导向,探究向“有意”开枝

如果说课程是向上生长的大树,一次次失败的尝试是成长的肥料,每次围绕问题开展的探究活动即为树向四周生长的分枝。有了数次探究的支撑,活动更多元化、更加丰富多姿,也因实践而更有意义。

实践探索的理性碰上孩子想留住秋日色彩的感性,秋日萧条凄冷的固有印象里,也增添一缕阳光……


上一篇小调皮“变形记”

下一篇借“计划清单”促大班幼儿任务意识的养成

版权信息:南京市百家湖幼儿园 地址:江苏南京秣陵街道 电话:025-52105567 邮编:211100 管理登录

备案号:苏ICP备2021048345

苏公网安备 32011502010427号

网站建设:南京裕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