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教师发展> 文章

借“计划清单”促大班幼儿任务意识的养成

发布时间:2022/11/10 16:10:56 作者:admin 浏览量:1053次

【摘要】任务意识的培养对幼儿综合能力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,家、园、校三方应当积极引导幼儿形成任务意识,为幼升小奠定良好的过渡基础。对于即将步入小学的大班幼儿来说,“计划清单”是培养其养成任务意识的良好载体,它指幼儿利用表征形式将任务记录在本子上,并能主动完成任务的一种活动方式。这样的记录可以帮助大班幼儿在心理上区分学习活动与游戏活动,克服由环境改变而带来的“入学不适应”现象。

【关键词】计划清单  大班幼儿  任务意识

【正文】

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个体发展具有重要作用,《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》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准备为目标,围绕幼儿入学所需的关键素质,提出身心准备、生活准备、社会准备和学习准备四个方面内容。“做计划”则是培养大班幼儿任务意识的载体,家长、教师应积极引导幼儿形成任务意识,为“幼小衔接”奠定良好基础。

一、把脉问诊,厘清症结

对于即将步入小学的大班幼儿来说,养成良好的任务意识,有助于提升其计划性、条理性,发展良好的学习品质,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。因此,我们鼓励幼儿利用“计划清单”规划自己每日的时间与行动事件,但在实践此项活动过程中,教师发现幼儿的“计划清单”缺乏操作性,流于形式。故借“计划清单”,探寻提升大班幼儿任务意识的良好策略与途径,从而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品质。

    (一)习惯养成欠关注

在实施《我要上小学》主题活动时,针对幼儿及家长“幼小衔接知多少”的调查问卷分析发现:家长对于幼小衔接的准备较多集中于拼音、汉字、数学等学科类知识,并直接建议幼儿园也开设相关文化课,家长存在对幼小衔接的学习习惯培养误区,错将学习习惯养成与智力发展划上等号,这会导致幼儿在学习习惯的培养过程中更青睐智力发展成果,而潜在发展的良好学习习惯倾向反被忽视。

(二)任务执行缺坚持

教师在一日生活各环节中有培养幼儿任务意识的认知,但在实践过程中往往缺乏对幼儿的明确要求,如,幼儿进行建构游戏时,教师提示幼儿提前做好搭建计划,幼儿绘制设计图纸后,却在游戏中出现无主题的随意建构,没有依照设计图进行搭建。在执行过程中教师缺乏对任务的坚持行,从而中断了幼儿任务意识的养成。

(三)家园教育存分歧

从幼儿小班入园起,教师注重对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,如:晨间自我服务擦椅子、挂毛巾、自主进餐等。但家长的教养态度却与园方背道而驰,在家中“包办代替”过多,造成幼儿的两面性。且在具体实施过程中,家长的参与程度并不高,往往扮演着“被动者”的角色,没有建立好双向的家园合作关系。   

二、探索方略,计划先行

“计划清单”为即将开展的活动进行预设与规划,包括记录的日期、标记、内容等,幼儿根据现实状况,通过绘画等方式自主策划活动的内容、合作的玩伴、操作的地点等。

(一)伙伴互“计”,启发兴趣

幼儿在初尝试做计划时易出现没想法、不会画等畏难情绪,这样的状况阻碍且违背了做“计划清单”的初衷。因此,教师采取伙伴互助、榜样影响的方式启发幼儿记录的兴趣。

1.通过“小主播”活动,生发记录兴趣

班级开展了小主播活动,幼儿在餐前可进行天气情况、当日奇闻等信息的播报,今日播报员是齐齐,齐齐站上讲台,拿着提前制作的天气预告海报说:“大家好,我是主播齐齐,今天是3月16日,天气晴朗,但仍受冷空气的影响,大家要注意保暖……”齐齐说完,掌声立刻响了起来。分享结束后,多多问:“老师,我也想做小主播!”“那你得先把明天播报得内容画下来,这样你明天就能像我一样播报啦!”齐齐忙回答道……

通过幼幼间的交流互动,他们对记录产生了兴趣,能从同伴的做法中摸索出记录的内容,如:主播播报的日期、新闻中的重大事件等。利用简单的图示或符号表示,使得原先比较抽象的任务变得“可视化”、“形象化”,能更加直观地感受和理解。

2. 伙伴经验辐射,共享记录要领

    大班幼儿的表征水平参差不齐,教师不做干预,只要幼儿自身能看懂便行。但在翻看幼儿的“计划清单”时,常发现记录的内容杂乱或是跳页记录。为此,采取伙伴“记录清单”共享法,教师将优佳的“计划清单”以图片拍摄的形式展现在屏幕上,幼儿通过集体交流、欣赏伙伴“计划清单”等方式,习得记录的方法,幼儿在下次记录时更加果敢自信。

(二)师幼共“计”,形式多元

3—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》中,在语言领域目标3中指出“5—6岁幼儿愿意用图画和符号表现事物或故事”,其中给出的教育建议有“鼓励孩子们将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或故事画下来并讲给别人听,让幼儿体会写写画画的方式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。”幼儿虽每日进行“计划清单”的活动,但教师更应成为幼儿同行的伙伴,鼓励他们通过写写画画的方式记录任务,提高其完成任务的效率。

1.“共”议记录形式

为了帮助幼儿建立初步的计划意识,提高做事的效率和自我管理力,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自主学习的习惯,教师与幼儿共同制订具有个性特点的计划,设计了“记录清单”的样式和格式,改变以往幼儿无目的、随意记的方式,引导幼儿学会安排自己的一日生活,锻炼其概括能力与前书写的能力。

(1)列表式

     列表式计划清单是把将要做的事情与时间对等,包括达成的目标与步骤等,成列成表格形式一一对等,使得幼儿对将要做的事情有着明晰的目的与规划。

(2)分格式

    分格式是把每一个事件用图标的形式列举出来,在规定时间内以期完成一定的任务,提醒自己在该时间段内可以同时完成一件或多件事,提高任务达成效率。

(3)流程式

    流程式即指幼儿按流水账形式进行任务清单的记录,不受约束,幼儿自主策划的空间较大,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绘制完成的事件内容。

(4)钟表式

      钟表式是指在对应时间安排对应的事件,主要用于幼儿自主时间梳理所做事情的内容和顺序。在计划清单中将钟表里的时间与需要做的事件一一对应进行标记,帮助幼儿厘清每个时间段需要完成的任务。

2.“共”拓记录途径

“计划清单”仅是培养幼儿任务意识的途径之一,以点带面,教师需要思考除记录任务外,还有哪些方式适用于大班幼儿,哪些任务可以促进幼儿提升能力,在一日活动中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。

(1)碎片化时间

    利用“值日生”“新闻播报员”“备忘录”等活动,了解值日生需要做的事情;关注一些时事热点,如了解疫情状况及防护措施等,把碎片化的时间进行整合,培养幼儿任务意识的同时避免时间的隐性浪费。

(2)区域游戏

在区域游戏活动中,幼儿听清并记住自己需要完成的“小任务”,以游戏的形式辅助完成,如“小医院”游戏中,幼儿需根据医生开具的“任务卡”,完成挂水、取药、复诊等游戏后才算完成任务。

3)幼小衔接

“计划清单”上可以增加幼小衔接板块内容,幼儿利用任务单口头复述当日所习得的课程内容;或是了解关于小学的信息,比如向身边的哥哥姐姐询问小学与幼儿园的不同,进行一定的书面记录。

(三)家校合“计”,事半功倍

“计划清单”的呈现方式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幼儿养成了记录的好习惯,但幼儿在记录过后却忽视其真正用途,在活动过程中并没有参照清单完成任务,回到家中后更是将其抛诸脑后,导致“计划清单”形同虚设。除了幼儿的任务意识单薄,家长也缺乏对养成幼儿任务意识的重要认知。详见以下案例:

周五孩子们将从家里带来的绘本故事书与同伴分享,阿奇和然然没有带书,只能坐在小椅子看到其他同伴,阿奇说:“我昨天晚上跟妈妈说了,妈妈没帮我放书包,妈妈忘记了。”

集中教育活动时,老师请小朋友交流分享昨天让大家回家调查的“小学课间十分钟”,孩子们纷纷拿出自己的记录表或照片讨论起来。小希摊开空空的双手,说道:“昨天妈妈没提醒我,我忘记调查了……”

生活中成人对幼儿的过度包办,导致幼儿在做任何事情时,总是依赖于家长和老师的提醒,缺少独立完成任务的自觉性,从而缺乏任务意识。任务意识是幼小衔接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,可以帮助幼儿入学后主动独立的完成学习任务,是幼儿顺利适应小学生活的基础。

《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》中指出:“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,应本着尊重、平等合作的原则,争取家长的理解、支持和主动参与,并积极支持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。”在培养幼儿任务意识的进程中,教师发挥提示作用,而家长则需要督促并辅助幼儿完成任务。例如,自主整理书包、回顾当日课程内容等, 在做“计划清单”的同时,引导家长协助幼儿执行任务,让“计划清单”成为家园沟通的特殊纽带。

三、督促校验,成效卓著

    借助回顾与评价活动,幼儿能对自己的“计划清单”进行重新审视,并能密切关注计划是否达成,只有将计划付诸实践,“计划清单”才真正起效。所以教师应当鼓励幼儿在活动后反观、回顾、评价,自主选择喜欢的方式与他人分享达成计划的过程与结果,从而提升其任务意识。

(一)阶段反馈,评价激励

“计划清单”的活动实施,常常会出现幼儿漏记任务、胡乱涂鸦、遗忘任务的现象,这就需要教师定期督促提醒。但幼儿难以接受枯燥的检查方式,这就要求教师巧妙构思督促检查的方式方法。

想要提升任务达成的时效性,就需要当日检查记录及完成情况。为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,教师采用贴纸、任务印章的方式督促幼儿每日完成任务。幼儿对照自己的“计划清单”,查漏补缺,如果任务完成,则在相应一栏有贴纸或任务印章的印记,若任务没有达成,则没有该印记。通过一周或更久的印记积累后,师幼共同评选“任务达成小能手”,相互分享有益经验,激励幼儿延续做任务的兴趣。这样的方式,幼儿更加主动的参与任务打卡活动,主动提升任务意识。

(二)同伴互检,提升效率 

教师不经意的评价易让幼儿产生被批评的感觉, 从而引发不良情绪。 而同样的评价来自幼儿同伴时,却出现认同感,这说明评价主体会影响评价效果。同伴资源的应用,在相互检阅的同时,还能够借鉴彼此的记录方式。

幼儿在向同伴展示交流“计划清单”时,充分发挥榜样作用,能力较弱的幼儿能够通过幼幼间的模仿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,提升自信。同时,通过互动分享,对标找差,幼儿能清楚了解对方与个体间的差异,在后期执行计划时相互借鉴。

(三)幼儿自评,自觉自主

如何让幼儿的自评对其行为形成正向促进力呢?教师与幼儿共同商议,可以通过制定任务自评表来完成,自评表单上有幼儿自主设计绘制的标识图,每个标识图代表幼儿在一日活动中需要自我管理或者完成的任务。XX班自我评价故事为例:

进入大班后,许多家长焦虑起来:孩子集体活动的时候注意力是否集中,能不能经常举手发言……其实家长们是担心幼儿不久后能否适应小学生活。也有家长担心幼儿园里学得不够“多”,就有意识地自己训练孩子识字,学加减法……家长们可谓费心于幼儿的学习,却忽略了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,因此常会抱怨幼儿毛躁没耐心,做事拖拉。对于大班的幼儿,我们可以利用幼儿园的活动、游戏、环境、成人和同伴的示范引领等引导他们逐渐形成守时、守纪、爱学、好问的习惯,并学会自我评价与自我调控等。

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自评呢?

球球:我觉得我们经常忘记的事情可以放在自评表里。

乐乐:我觉得我们做的好的事情,就可以自评。

奇奇:如果只是做的好的事情,那万一今天没有做呢。就是我们早上不迟到,然后有礼貌问好,我们每天都要做的事情不行吗。

杨杨:我和奇奇的一样,就是我们在幼儿园要做到什么,就放在自评表里。

如何自评呢?

小胡:就是把你做到的就画出来。

嘉和:你做到了,就让老师给你奖励一个小贴贴。

朵朵:但是我们要是忘记了怎么办。

予忱:我们画个表格,把每天要做的事情画下来,然后做到就打勾做不到就打叉呗。

于是孩子们设计了第一张自评表,上面一共有一周的自评记录,他们把一天的事情设计成10个小图画,如:上学不迟到、学本领认真、自己的物品柜整理整齐等,然后每个图画后面留下一个格子留做自评。一周后,孩子们的自评表都做满了记号,并拿着表格开始互相讨论,“你看我全是勾,我都做到了”“我这个是因为咳嗽没来幼儿园,所有没有做记号”“你做操一点都不好”“我的勾比你的多”孩子们的讨论中,有对自己的总结反思,有对他人自评的评价,还有相互间的比较。

一日活动结束后,幼儿在表上通过在标识图后打勾叉类的符号呈现任务完成度。一周后,结合自己的每日自评进行自评总结,对自我的行为有具象记录认知,以达到幼儿自我监督的作用,从而培养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,增强任务意识。

上一篇“印”迹

下一篇绿茵场的“变革”

版权信息:南京市百家湖幼儿园 地址:江苏南京秣陵街道 电话:025-52105567 邮编:211100 管理登录

备案号:苏ICP备2021048345

苏公网安备 32011502010427号

网站建设:南京裕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