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没意思!”
发布时间:2022/6/27 15:23:31 作者:admin 浏览量:833次
【案例背景】
区域游戏时,总见一位幼儿耷拉着脑袋,手中攥着游戏插卡牌,漫无目的的环顾四周,又再次返回插卡袋处,把游戏卡重新摆放回原位。接着双臂下垂,眼神暗淡无光,迈着重重的步伐走到桌边,随意抽出一张椅子,坐下后便开始“发呆”……这个孩子看上去郁郁寡欢,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,究竟是什么原因呢?
【案例描述】
“没意思!”
益智区里摆有两张桌子和三面柜子,柜面和柜子里均摆满了琳琅满目的玩具。只见木子拿起飞行棋,热情的邀请安安加入游戏。启宁则取出开锁盒,苦思冥想着哪一把钥匙才能打开手中的金锁。这时,聪聪拿起插卡牌,左望望右瞧瞧,在区域间迂回数次后最终选择了益智区。他用眼神“扫描式”的环顾了一圈区域里的玩具后,哀叹道:“哎,都没什么意思!”老师见状,忙上前询问:“聪聪?这么多玩具都没有你喜欢的吗?”聪聪提高了嗓门:“没意思!没有好玩的!”“是吗?那你觉得什么是有意思的玩具?”老师追问。“我也不知道…”其实,聪聪这样的状态已经持续了几日,小朋友甚至给他冠上了“没意思”的绰号。
基于此,老师在谈话活动中分享了“没意思”事件,并将难题抛给孩子们:“益智区里哪些是有意思的玩具?你想添加哪些游戏?”经历了一番讨论,孩子们用投票的方式保留了部分玩具,并提出将不感兴趣的玩具进行更换。晨锐更是提议将益智区扩大游戏范围。针对孩子们的反馈,老师们采取了这样的策略:①根据大班幼儿年龄特点筛选出适合幼儿的玩具,并保留“热门”游戏②更换益智区的场地,增加窗台、地面、学具柜背面的操作平台,利用有限的空间合理扩大游戏范围。③与聪聪的父母沟通,了解孩子在家中有无感兴趣的游戏活动。沟通发现,聪聪的妈妈反映他对“古代”事物充斥着异常的热度。源自于小班时,我们曾举办“新年诗歌会”活动,表演内容为幼儿穿着青衣长衫扮演古代书生,念唱诗词曲赋。孩子们从两周的戏剧课程中感受到古代人们的传统文化,由此开始便与古时文化结下不解之缘,常缠着妈妈讲那“过去的故事”。家里甚至为他特意准备了一系列考古玩具,只有这个游戏能让聪聪专注不移。
“同款复制”
于是,我们试图把聪聪家中的考古游戏“复制”到班级中来,让他能够参与到游戏中去。我们在益智区另辟了一块小空地——窗台,为考古游戏提供场所。考古游戏其实就是恐龙化石考古的挖掘玩具,包含石灰做的“考古原石”一枚,内含塑料恐龙骨架,辅助工具则有考古刷、考古锤、考古凿、铁锤、海绵等等。考古游戏出现在益智区的第一天,“人声鼎沸”,以聪聪为首站在窗台前,身后围了近十人。
木子:“这啥啊?怎么玩儿?”
可馨:“能让我看看那个石头吗!”
果果:“怎么还有锤子?干嘛用的啊?”……
正当孩子们七嘴八舌的热议着新游戏时,只听一记响亮的嗓音:“你们别说了!看我是怎么玩的吧!”话音未落,聪聪便撸起袖子,戴上护目镜,左手扶着原石,右手取来铁锤,叮叮当当的敲打起来。过去了约两分钟,一旁的“群众”按耐不住问道:“聪聪,你敲了好长时间了,怎么就一个小洞洞啊?这里面到底有什么?”聪聪抬起头,扶正护目镜:“这个需要耐心!你们别打扰我!”不一会儿,人群散去了,聪聪仍然重复着敲打的动作,时不时还用刷子在原石上来回的扫刷。游戏分享时,聪聪向大家介绍:“这块原石里藏着恐龙化石,我们可以用锤子轻轻的敲它,然后再用刷子把灰尘扫掉,千万不能用力敲,不然会把化石敲断!我上次玩儿的时候就不小心把它的骨头给敲断了……”一向被动不愿分享的聪聪,居然滔滔不绝的说起了考古游戏。孩子们听的非常专注,纷纷展现对新游戏高涨的热情,我们都惊讶于他对考古的专注和专业。
自从考古游戏成为了班级“热门区”后,聪聪也成了不折不扣的“考古大师”,但凡孩子们在考古区遇到难题,都能交给考古大师摆平。无论是操作技巧上的小窍门,还是挖掘出的恐龙特征,聪聪总能说上一二。
衍生品
时间久了,大部分的孩子们都体验过了恐龙考古游戏,对它的热度日渐消退。聪聪感觉到不再“受人追捧”,于是又从家里带来了另一种考古衍生游戏——兵马俑,孩子们瞬间对新奇又陌生的事物再次充满了好奇心,“什么是兵马俑?”孩子发出疑问,“我妈带我去西安看过!就是古时候的陪葬品!是用陶土做的!”聪聪再次慷慨激昂的分享他了解的历史知识,这下可引发了一阵激烈的探讨。
启宁:“什么?陪葬品?陪葬品是什么意思?”
安安:“西安在什么地方?那里有更多的兵马俑吗?”
欣欣:“兵马俑穿的是盔甲,他们是去打仗的?”
趁热打铁,老师抓住孩子的兴趣点,在图书区及时投放了多本与“兵马俑”有关的绘本和海报,让幼儿带着疑问去图书区里寻找答案,聪聪则化身“历史小老师”,承担起知识点讲解员的任务……区域时间里,我们在益智区见到聪聪专注考古的身影;在图书区听到聪聪耐心讲解的声音;在美工区寻到聪聪制作粘土兵马俑的轨迹……就这样,聪聪常挂嘴边的那句“没意思”消失的无影无踪。我们重新找回了那个脸上洋溢笑容,自信大胆,侃侃而谈的聪聪了!
【案例反思】
1. 幼儿未能体现自主
《指南》中提出幼儿的发展是持续渐近的过程,我们要承认和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。幼儿在沿着相似轨迹发展的进程里,各自所能达到的最近发展区和水平都有着不同程度上的差别。在最开始的益智区创设中,教师事先提供了种类繁多的游戏,大部分幼儿能够“依据”老师预设的游戏内容进行活动,但却出现了聪聪这样的典型个例。该幼儿认为游戏太过无聊,没有能够吸引他的游戏材料和内容,这往往就是我们最容易忽视的问题,儿童没有参与到游戏材料的投放和活动内容的设置中去,导致兴趣流失。
2. 教师缺乏有效观察
区域游戏中部分教师会将观察记录作为教学任务,对于游戏的观察不够重视,分析又不够全面,对于幼儿在区域中所需的材料、活动的过程和游戏的评价都缺少有效的记录。针对观察的结果无法科学正确的解析,不能及时跟进、反馈、支持幼儿的游戏活动。当聪聪开始出现对游戏的排斥时,教师即应介入,与其对话,了解“没意思”的缘由,并当即组织幼儿讨论、筛选合适的游戏材料。同时,教师的观察既要面向全体,也不能忽视对特殊个体的关注,从他们的对话、行为进行分析,解读幼儿行为背后的情绪及心理变化,从而提供更加有效的指导。
3. 环境失却隐性指导
区域环境对幼儿的身心和智力发展都具有显著性的促进作用。营造出良好的氛围更利于幼儿学习,通过悬挂的吊饰、规则的提示、图片的欣赏、作品的展示,都能够为幼儿的游戏情节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。区域原貌仅有几张桌子和柜子,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幼儿游戏的局限性,那么只有打破固式思维,跳脱出空间的限制,最大化的利用场地,空中、地板、窗户、柜子背板均能成为游戏的平台。同时幼儿也是环境布置的参与者,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表征更能与环境产生良好互动。
【教育建议】
一、精心选材,充分发挥幼儿自主性
区域游戏中,游戏材料是发展游戏情节的物质支柱。让幼儿参与到材料的收集、准备和制作中,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主动性,通过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感受游戏的乐趣。教师则可以多投放低结构和半成品材料,例如:薯片罐、纸筒、石头等,幼儿能充分发挥想象力,探索一物多玩。同时,教师还需定期更换游戏材料,观察分析幼儿对材料的使用频率,结合幼儿兴趣,共同收集新的游戏材料。
在此过程中,教师也应当关注特殊幼儿,询问其参与游戏的真是感受和实际需求,依据他的反馈来筛选“投其所好”的游戏材料。关注个体差异,让每个幼儿在游戏中都能有所获有所得,提升幼儿的游戏参与感。
二、点面结合,构建有效的互动策略
维果斯基曾提出过教育作为一种代际之间的文化传送活动,实际上就是在成人和儿童之间发生的“社会共享”的认知。那么在游戏观察中,教师便需要做到心中有目标,对标《指南》,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观察,并针对每个孩子的具体行为和语言进行科学客观的分析,保证幼儿区域游戏观察的有效性。
其次,教师在区域游戏观察时,合理的站位也是影响观察的因素之一。不仅要关注个体,更要面向全体,做好积极干预,避免消极介入。游戏评价环节,以集体谈话、小组谈论等方式与幼儿良好互动,共同解决游戏中出现的困难,再以开放式的提问作为下次活动的思考和延伸,让幼儿都积极参与到游戏评价里来。
三、布局合理,创设良好的环境氛围
在开展区域游戏活动时,我们应重新审视场地的规划以及环境的布置,既要关注幼儿的兴趣爱好,也要注重场地的范围,将场地与活动内容有效融合,才能最大程度上促进幼儿区域游戏的开展,进而将游戏的意义最大化的发挥出来。例如,在每个区域旁设置一个“百宝箱”存放地,“百宝箱”中有幼儿收集来的各种自然物或是废旧材料。幼儿可以借助当中的材料,发挥创想,与手中的原始材料相结合,玩出“新花样”。同样,这些“新花样”——幼儿的表征,即可作为环境的一部分,教师加以装饰便能打造出幼儿喜爱的游戏环境,同时也能体现出儿童的主体性。